幻灯片广告一

基本情况
学习二十大精神
要闻转载
学习十九大精神
五老风采
经验交流
文件资料
组织机构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经验交流

绵竹市遵道镇关工委“社、家、教”三结合工作综述



作者: 发表时间:2018/7/30 9:31:00 浏览次数:


    2008年5月12日,那场特大地震的发生给遵道镇带来了重创,在亲历过灾难和不幸之后,坚强的遵道人民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大家戮力同心,重建家园,让遵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震后孤儿、留守学生、单亲孩子的关爱保护,以及教育中面临的“2>5”和“2>10”的问题日益凸显,时时牵动着遵道镇党委政府、镇关工委和老同志们的心。经过反复酝酿,2013年春,在绵竹市关工委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镇关工委开始了在老题目上做新文章的有益探索,提出了“社、家、教”三结合工作新模式。经过5年来的摸索和实践,遵道镇关工委秉持责任心、事业心、爱心,为青少年构筑起党委政府领导、关工委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关爱教育保护网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时俱进,延伸手臂助关爱
一、党政领导,遵循“责任心”构筑“3+3+3+3”工作网络
    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做好“社、家、教”工作,对于处理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特殊青少年关心关爱;党政中心工作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关工委“五老”与青少年;以及党建工作与六好创建之间五个关系的积极意义,责任重大。为推进“社、家、教”工作在遵道落地落实,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镇关工委主任孙绍金亲自过问,构建起以“3+3+3+3”为内容的“社、家、教”教育新模式,即“三要”齐要、“三力”齐动、“三益”齐受、“三标”共检。
二、关工委主导,遵循“事业心”构筑青少年教育守护网络
    试点探索首先从双土村开始。2012年,镇关工委执行主任杨增泽刚刚挑起关工委这副担子,就遇到双土村一学生从外地转回,由于转出多次,学校不愿意接受,他反复协调才得以解决,后又了解到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的儿童较多,还有很多贫困、单亲家庭孩子需要教育关爱,怎么办?于是,2013年起,在杨增泽的带领下,村两委、村关工小组全力配合,在双土村开始了“村校共建”试点工作。
    自此开始,每年村关工小组都会组织召开本村学生家长会。通过镇关工委老同志、村组干部、家长及老师交流沟通学生情况,综合每个学生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上的各方面表现,探讨新形势下的科学化教育方式和社会、家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节假日把在校初高中学生和社会青年集中到村上进行法制讲座,请镇派出所警官、法制部门老师授课。周末、寒暑假期间,增加青苗活动室开放时间,精心编排寒暑假活动内容。一方面,“五老”志愿者、村组干部对部分青少年家庭进行走访、交谈,深入了解其情况,对其生活、学习等困难给予及时解决;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特别是留守、特困、单亲等青少年集中在村上由学校老师、志愿者、老干部等对其进行学习辅导,参加趣味活动,阅读书籍,观看适合的电视电影等节目。通过近几年“社、家、校”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效解决了村上许多涉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村第一书记、村关工小组组长张方军感叹,做好关工工作,学生教育好了,家长放心了,村民也就和谐了,村上各项工作就更好开展了。双土村十一组组长王治富原来一说关工工作他就觉得是多管闲事,现在他对关心下一代的工作相当负责,哪家孩子情况怎样,摸得准、吃得透。该组各项工作推进很好,各家各户支持他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关工工作是给老百姓办实事,是民心工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他们,孩子成人了,家庭和睦了,社会也就和谐了,我们的工作也就更好做了。
三、全社会参与,遵循“爱心”构筑青少年关心关爱网络
    如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集中三股力量为一体的大教育模式,开始复制到遵道各个村,全镇一大批“五老”同志和爱心单位、爱心人士,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负责的精神,用爱心为孩子们构筑起关心关爱网络。
    双土、文风、黄金、棚花、秦家坎、社区和学校,均将关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书记亲自挂帅出征,暑期活动全部参与其中,积极帮助青少年活动腾房子,解决降温问题。黄金村与绵竹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共同打造文体活动,并组织村留守学生参加市文管所“小小解说员”培训,打开了寻找社会参与、支持关工工作的大门;文风村“院坝学校”帮助家长、学生解决了节、假、日学习难题;棚花村“党建引领”,25名党员与留守、单亲困难学生一一结对关爱;秦家坎村成立邻里乡亲互助会,筹资10余万元,用于患重大疾病的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的关爱资助,并利用村小学场地,组织和动员五老及志愿者办起暑期、假日学校,很受村民欢迎;学校“心联小屋”,拉近了师生距离,启发了特殊孩子心灵,使他(她)们有了重新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遵道镇“社、家、教”工作氛围也吸引了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分别在遵道学校、各村组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为孩子们普教文化知识,普及科学常识,教授艺体学科,传授防灾减灾等知识,直接覆盖了遵道8个村。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安排都会通过表格、文字的形式进行完整记录,确保孩子们从活动中有所收获。
务实创新,社家教硕果累累
    随着“社、家、教”大教育模式的持续运行,齐抓共管,综合育人的机制和网络正在逐步建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学校“三风”正,育人步步高
    目前,随着“社、家、教”工作的不断深入,遵道辖区内两所学校(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村小)的校风、教风、学风得以全面加强,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和教育效益的显著提高。在绵竹市级以上的各类特长展示、竞赛中,遵道学生有179人(次)获奖,初中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有13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5人(次)中考成绩连续稳居同类学校前列,甚至超过市教育局直属中学。
二、家庭重教育,家风更良好
    从2012年起至今,我们共教育劝回了20多名学生重返课堂和走上正规道路,不但让家庭更欢乐,而且,也为当地和谐创造了氛围。刘娅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地震失去了母亲,她看到80多岁的婆婆早起晚耕在农田,父亲在外打工。由于学习无人辅导,成绩也差,故在2014年秋就不去读书了,帮助婆婆干家务。通过镇、村、学校共同做工作,让该生在失学二个月后重返学校;任康家非常贫穷,自幼儿失去母爱,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小学三年级时伙同学生干非法之事被学校开除,通过镇、村、派出所和学校共同努力,让他重返校,现已升至初中,父亲又找到了老伴,破烂不断四面透风的家变得整洁明亮。还有任康、卓春莲、袁豪 、汤发强、胡鹏成甚至邻近金花镇玄郎村彭宇华等,都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回到学校,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通过关工委的不断努力,地震孤儿袁秋雨的外婆成天焦愁变得心情也舒畅了;曾兴义的婆婆不再每天守到孙儿啼哭;谭维文的父母在外打工安心了;彭宇华的父母和姥姥看到孙女去上学了也不再四处奔走了。用他(她)们的话说:我的孩子能够重返校园,多亏了村、社干部和关工委同志,不然,我们也没有办法,只有随他(她)而去。
三、乡风民俗良,村社更文明
    村领导深深感慨,关心好了一个孩子,和睦了一个家庭,和谐了一方社会。双土村第一书记张方军告诉我们,对有不良品行的孩子,大家拉他一把,踏实会变好的。如果放任不管,这个学生、家庭明天就可能是一出悲剧。
    如一组的廖喜倩,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同她生活。2015年秋突然离家出走,母亲急得团团转,一家人顿时乱成一锅粥。在村关工小组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走访和耐心劝说,终于将她从同学家劝回。现在该孩子见人就说感谢,这个家庭也从此欢乐起来。同时,这个事例也在全组、全村引起了广泛关注,全村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村两委通过户主会议和节假日慰问活动等,开展青少年教育宣传,如今村民和睦友善,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家家户户面貌改变,民情民风得到了极大改善。该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了四好村,青少年有了专门的活动场所,第一个实现了太阳光电工程,每年学生升学率跃居全镇榜首。
四、学生收获丰,眼界更宽广
    职中学生卓春连,是本村的志愿者。她看到:从成都来的大学生到村上,小朋友们可都热情了,欢迎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有暑假作业不懂的,都带着去问大哥哥大姐姐。有时候,大哥哥大姐姐也会与小朋友们交心,交流,做游戏。让我看见不一样的他们:数学苗子李泽中、稚嫩的“女汉子”刘娅、乐学好学的付乐鑫……课堂上,大哥哥大姐姐讲课,生动形象,一点也不无聊,还有许多有趣的互动,大哥哥大姐姐提问时候,小朋友们都积极举手。她说:“让我看到了小孩子很努力,他们好学乐学的劲头感染了我,今后,我会更努力。大哥哥大姐姐生动形象的课堂,让我懂得了只有学习,才能运用知识,驾驭知识,为同学服务,为社会服务”。
爱无止境,倾情奉献育新苗
    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遵道镇关工委深深感受到:“社、家、教”三结合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长期存在。因此,必须动员并协调各种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才能保证“社、家、教”工作健康有序持久地开展,收到预期效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三个坚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的紧密结合和有效衔接,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坚持服务育人。
    一是深化社会教育。我们将继续以双土为基地,在2018年全面开展社会教育培训计划。这个教育计划的目的在于让基层干部和村民都来重视和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达到有孩子的家庭要主动履行家长、家庭义务,配合社会、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无孩子的家庭要予以关心、关怀和用正能量去引导、教育青少年。实施的方法:采取以会代训、组织村民参与青少年活动、以院落划分责任片区、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等;二是指导家庭教育。今年我们在棚花村试点开展的以树立家长榜样、营造家庭环境、规范青少年行为为内容的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将于明年在全镇推广。三是协调学校教育。镇关工委与学校达成协议,安排科任老师在放学后,为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集中辅导40分钟。每年从镇关工委经费中列支部分以作为教师补贴和对学生奖评。
二、坚持整合资源。
    一是队伍资源。继续通过组织动员、骨干引领、典型带动、表彰激励等多种方法,动员更多“五老”同志充实关工委骨干队伍,注重整合好以基层干部为主的“社、家、教”工作队伍。二是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公安干警、司法工作者、学生家长等的积极作用,把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三是阵地资源。充分整合各村青苗活动室、党员电教、农家书屋和基层公共设施资源,努力完善有关设施,创新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充实现有的省、市关工委青少年“三爱”教育实践基地——遵道颐心谷等教育阵地,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三、坚持开拓创新。
    一是创新载体,注重培树品牌。目前,8个村关工小组组织开展的“村校共建、警校共育”(双土村)、“院坝学校”(文风村)、“结对帮扶”(黄金村)、“邻里乡亲互助”(秦家坎村)、“党建引领”——靓家园暖童心、“心联小屋”(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和“社、家、教”(镇关工委)三结合模式。特色项目,已成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的平台。明年,在继续优化现有品牌的基础上,还有5个村关工小组也将努力打造新的品牌,更好地带动“社、家、教”三结合教育。二是创新手段,注重实践育人。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科普教育、生态教育等阵地,进一步促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三是创新方法,注重齐抓共管。“社、家、教”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加以推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同时,积极协调和运用好社会各方面力量与资源,努力做到组织互动、工作互助、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互用,确保“社、家、教”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