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广告一

基本情况
学习二十大精神
要闻转载
学习十九大精神
五老风采
经验交流
文件资料
组织机构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经验交流

德阳市关工委乡村夏令营经验材料



作者:德阳市关工委 发表时间:2018/9/30 18:25:00 浏览次数:


    每年暑假,离开学校回到家中的留守孩子怎么办?如何确保暑期不失管、不失爱?在现实问题面前,德阳市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一直在思考、在实践。自2016年开始,市关工委坚持问题导向,将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开展乡村夏令营,将关爱活动就地就近办到留守孩子家门口。三年来,共组织各级基层关工委开展乡村夏令营781场次,参与活动人数3.58万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和青少年好评。

试点探索

乡村夏令营“初现雏形”

    绵竹遵道镇有留守儿童70余名,除了父母外出打工无法教育子女外,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还要承担起照顾家中患病老人的重担。从2015年开始,遵道镇关工委首先依托双土村“村校共建”试点工作开始实施乡村夏令营活动,通过在暑假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和学习班,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义务培训与辅导,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的暑期生活。小学生周芯阳说,我喜欢画画,这里小朋友多,也很好玩,每天很开心。10岁的胡佳说,暑假一个人在家很无聊,参加夏令营后,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和同学们玩耍。很多家长表示,参加村里的夏令营很安全,还有老师辅导,家长很放心。

    为此,2016年,市关工委在连续6年举办四川省万名青少年夏令营德阳分营活动的基础上,在全市大力推广遵道经验,将关爱重心下移,开展乡村夏令营,实现了夏令营活动由点到面,参加人数由少到多,活动内容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每年参加活动人数达2万余人次,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有机会就近参与夏令营活动,有效确保了暑期不失管、不失爱。罗江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邓华明认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暑期教育,社会有需求、家庭有需要、青少年有期盼,关工委开展乡村夏令营,既丰富了农村孩子暑期生活,让家长放心,更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扩面提质

乡村夏令营“遍地开花”

    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级关工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省、市关工委的部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等融入活动全过程,寓教于乐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今年,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德阳本土黄继光精神、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动员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依托“青苗活动室”“乡村少年宫”“留守学生之家”“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活动。据统计,2018年暑期,全市共计82个乡镇(街道)、359个村(社区)组织开展各类夏令营活动502场次,覆盖青少年2.4万余人次,参与“五老”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共计2000余人次。相比去年,组织数量、活动场次和覆盖人数均翻了一番,特别是罗江区、绵竹市乡镇100%开展活动,实现了乡村夏令营在基层“遍地开花”。

    各级关工委坚持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积极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努力创新活动载体,精心设计活动项目,使乡村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新颖,有力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地围绕主题、突出实效,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感恩文化,争做时代新人”“弘扬国学传承经典”“学传统文化·做最美少年”“走进新时代,舞动主旋律”“传承传统文化·激扬非遗自信”等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罗江区万安镇金雁社区关工小组开设为期1个半月的“下午去哪儿”公益小课堂,开展老关讲革命故事,走进罗江历史陈列馆、科普实践基地和消防体验等社会实践教育,开设环保小课堂、学习雷锋精神、亲子正面教育等感恩教育,为社区孩子暑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什邡市方亭街道白果小区关工小组开展了大型体验式拓展互动游戏“重走长征路”,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红色革命精神。三是开展学习辅导活动。各地充分发挥老教师、在职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长,辅导学生做好假期作业。同时,还将书法、美术、武术、珠心算、舞蹈、趣味英语等内容融入夏令营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四是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如翰林社区开展的诗词接力、红歌对唱、书画比赛等;洛水镇渔江村“翰墨飘香”书法比赛;松林镇太阳村“尔雅少年,知书识礼”夏令营,通过话剧、礼仪课堂、读书会等形式提高孩子们自身修养和文明礼仪。

多方联动

乡村夏令营“力量壮大”

    老少协同。各地关工委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志愿者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抗美援朝老战士邓仁林、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熊学军等一批老革命,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革命奋斗历史;什邡市关工委秘书长伍成良撰写“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夏令营讲义和有奖知识问答题;绵竹市遵道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增泽从全镇夏令营活动的策划、组织到督促、总结,亲力亲为、全程参与,确保活动成效;广汉市南丰镇“五老”志愿者、汉州版画创始人马世明老师义务为20名孩子教授版画制作,等等。在积极动员“五老”的同时,各地还邀请和组织到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夏令营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充实和加强了各地乡村夏令营活动的工作力量。罗江区关工委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合作开设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公益课程;略坪镇联合西南石油大学开设写作、朗诵、主持、表演实践、美术鉴赏、形体及禁毒宣传教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志愿者在绵竹市遵道镇设立11个支教点;什邡市洛水镇联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展科技体验夏令营,运用猜灯谜、知识竞答等传统方式与VR、AR、体感设备、无人机飞行等科技体验相结合的活动载体,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给生活带来的精彩变化。

    社会参与。各地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仅在扩大覆盖面上下功夫,更是在提升活动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上做文章。旌阳区关工委积极探索利用社会组织专业资源优势,对事实孤儿、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开展关爱实践活动。什邡市关工委购买社会化服务,联合力行文化社会服务中心将“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家长课堂”和“孩子夏令营”相结合,在德育和行为习惯方面促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中江县关工委积极与爱加一公益社团合作,资源共享,依托乡镇培训基地并结合大学生暑期实践,共同开展好乡村夏令营活动。此外,各地还积极与教育、民政、政法、消防等部门联系,积极争取职能部门资源,给予活动支持。罗江区关工委积极协调罗江历史陈列馆、气象局科普基地、消防大队等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什邡市方亭街道关工委邀请社区“双报到”单位参与到夏令营活动的策划、设计、筹备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并动员“双报到”单位为社区青少年捐赠学习和文体用品,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暑期生活。街道关工委还组织辖区内5个社区共同开展“社区关工委‘双进’活动进检察院,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法治宣讲、观摩案例、参观未检工作等形式,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

跟踪反馈

乡村夏令营“深入人心”

    三年来,随着乡村夏令营的深入开展,不仅解决了假期孩子无处去、无人管的问题,给乡村孩子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打开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和眼界,更成为社会关爱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座桥梁。来自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与柏隆镇参加夏令营的青少年约定“十年再见”,并建立了每月一份书信的“一对一”联系。乡村夏令营活动已由以往的短暂陪伴发展到长期建立情感连接,利于偏远乡镇的留守学生扩展见识,排除孤独。部分村社支部书记表示:办好每年夏令营,关心好每个孩子,带动6个家长,和睦一个家庭,和谐一方社会,为社会治理增加了正能量。

    夏令营活动启动以来,我们还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地特色活动在中国青年网、四川日报、四川经济网、四川新闻网、西南商报、四川在线、《关爱明天》等省级及以上媒体上宣传报道16次,在各地电视、电台中播出7期,在各级新媒体平台上累计宣传300余次,夏令营活动关注度持续增长,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开展乡村夏令营,是新时代关工委工作的需要,是关工委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务实举措,期望通过各级关工委的努力,让更多乡村孩子成长路上多一份爱和陪伴。